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赵猛:新时代新征程视野下高校就业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7 点击次数:165

    【作者简介】

    赵猛,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

    高校就业生态从主体来说包括毕业生个体生态位、学校生态位和用人单位生态位三个层面。这三个生态点位合力协作、互利共生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深刻复杂变化,产业结构的矛盾、就业市场的压力、就业观念的偏向等困境,需要就业生态主体在政策导向、创新实践、重点聚焦、就业育人等层面加强建设和引导,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此提出了方法论。

    【关键词】

    高校就业生态;新时代新征程;创新转型;发展提升

    【文本引用】赵猛.新时代新征程视野下高校就业生态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0):54-61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乎着“最基本的民生”的时代课题,更关乎着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者的重大课题。自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二是国内国外环境的日趋复杂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超预期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原因依然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动向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当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化就业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一、高校就业生态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ecology”,主要由“eco”和“log”两部分组成,原意是指生物的“住所”和“栖息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的范畴逐渐扩展到人与环境之间“彼此交互作用的关系”。[2]对高校就业工作来说,毕业生的求职过程牵涉到人员管理、就业服务、市场建设等环节,并与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就业观念息息相关,而这些因素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高校就业的生态。

    高校就业生态与主体间生态位的相互协调与适应程度紧密相关。从生态位的功能和定位上来说,就业生态的发展是各个要素合力协作、和谐发展的过程,与毕业生个体、学校就业工作、用人单位需求协同联动、共生发展。

    (一)个体生态位

    从毕业生个体的角度来说,就业观念的导向、个人价值的实现、工作岗位的适配性等因子是就业生态的核心要素。在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深刻影响着职业选择倾向,集中表现在对人职匹配、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毕业生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深刻影响着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表现为对工作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对意义的追寻;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适配性深刻影响着职业胜任能力,重点表现在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岗位需求层面的匹配程度。

    (二)学校生态位

    从高校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因子是维系就业生态良性运转的重要力量。从高校在就业过程中对毕业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的政治判断和价值导向,培养其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教育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支撑和事业的起点,对毕业生职业成长和发展有着方向性的作用;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认知,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帮助学生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就业生态的核心位,贯穿于学生个体从选才到培养再到就业的生态循环当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意义。

    (三)用人单位生态位

    从用人单位层面来说,企业的招聘需求、工作环境、社会责任等因子是生态结构性平衡的重要保障。招聘需求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所需人力资源进行计划和调配的重要来源,一是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岗位和平台,二是为企业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工作环境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考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满意度高低值能够左右毕业生就业去向选择;社会责任是企业法人在社会关系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毕业生人才的期待和要求息息相关,我国在公司法中明确指出法人主体要“承担社会责任”,[3]强化了法律层面的约束效果。




    二、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就业生态的特点和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并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5]从高校就业工作来看,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这一方面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势必会给就业市场带来短期性的明显波动,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错位、毕业生就业意愿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等方面。

    (一)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就业生态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高校就业工作逐渐迈向智能化、精准化,这其中伴随着就业服务、市场建设等就业生态中各个点位的智慧化转型,整体呈现出创新性、动态性、共生性的特点。

    1.创新性

    在智能化的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开始将大数据计算、网络直播平台等智能化模式与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结合,通过创新就业招聘形式、就业指导形式、市场建设模式等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工作和服务:

    (1)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在传统招聘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覆盖和应用,探索网络招聘、直播招聘等线上长期性招聘和即时性相结合的招聘形式,通过多元平台实现线上宣讲、人才画像、在线面试等多样化服务推动招聘工作的数智化变革,使得线上招聘和线下招聘能够双翼齐飞,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便利的平台和多种可能。

    (2)创新就业指导形式

    着力于毕业生就业积极性的内在生发,探索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及职业发展服务等线上线下立体化课程,通过多样化考核形式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并加强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建设;探索微信群组、公众号、在线直播、元宇宙等多平台就业指导形式,通过多主题、多形式线上就业活动为毕业生“足不出户”提供就业指导;通过行业专项指导活动协同高校进行线上线下多形式培训,帮助毕业生掌握行业就业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应聘准备。

    (3)创新市场建设模式

    深入开拓线上就业市场,充分发挥国家-省-高校三级就业平台作用,汇聚多方资源协同创新市场联动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优势,联合人社等部门打通毕业生就业全过程渠道;发挥国企在稳就业中的支柱作用,引导国资央企等单位聚焦行业和领域发展,挖掘岗位潜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助力新时代新征程视野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匹配,通过多平台资源整合实现人才画像和岗位画像,靶向推动就业逆势突围。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2022年教育部全面升级推出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要求“各地本级就业网站和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要与该平台实现岗位信息互联共享。”[6]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就业市场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等现代化应用场景打下了坚实基础。

    2.动态性

    高校就业生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短期来看,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毕业生的整个就业过程伴随着人力资源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动态“流转”。长期来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和深层次的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压力并存。加上风险时代的不确定性,给经济生活带来诸多复杂的形势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这些深刻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制定与社会资源的分配,同时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基于经济走向和公共风险基础之上的,具有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建立长效的就业跟踪机制进行即时观察和反馈。

    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厚积薄发”。[7]当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同时就业环境在不断优化,以上海为例,根据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8]从数据上来看,上海市经济活力保持了恢复性的增长态势,且发展新动能增势明显。高校就业工作历来深受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影响,2023年以来上海市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通过聚焦城市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拓展就业市场新空间等形式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岗位和发展空间,实现了毕业生的稳定和高质量就业,为新时代新征程道路上如何实现就业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和思考。

    3.共生性

    在新时代新征程视野下,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必须各司其职,在共同合作中达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并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够促进就业工作的持续发展。

    从学校生态位来看,高校作为人力资源产出的核心位置,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适应时代的变化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从就业生态的共生性来说,高校对于毕业生的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适配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因为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从本质上是应该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结构的,表现为高校对于学科、专业、课程等培养方案设置与社会产业结构应是紧密结合的,而这一逻辑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贯穿于大学培养的整个过程,为大学生将来面对就业时养成适应就业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用人单位生态位来看,作为高校就业生态中人力资源的需求方,对于生产发展中人才需求结构与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这不仅依赖于就业市场的有效搭建,更依赖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高校的有效合作与参与。在国内外的实践中,这种合作参与模式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下的“产学研”模式。在新时代新征程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这两种共生的形式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能够演化出更贴合时代发展的多样化形态,为用人单位有效介入人力资源培养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就业生态面临的挑战

    从宏观的社会视野来看,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创新着新赛道的就业机遇。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统计,2023届应届生新发职位中“AI大模型应届生职位同比增长超170%”“售后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带货直播应届生职位增长均超100%。”[9]但是由于产业升级、人才结构矛盾等带来的短期性的就业市场波动,从总体上来说高校就业工作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冲突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家的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三期叠加问题持续存在,深刻地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这种不确定性是超常规和超预期的,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上就业市场配置效率降低,就业过程被动延长;更包括就业资源竞争形势升温,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2.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逐步深入,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在当下,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总量的急速增多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匹配机制亟需提升,价值统一性的人才市场仍处于“破壁”和“融合”的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并长期存在。在短期的就业市场波动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人岗错配,就业观念的趋利、人才层次的供需矛盾导致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并存,而且出现了专业冷热不均,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异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就业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即时调整有所滞后等情况。 

    3.就业市场挤压效应凸显

    脉脉高聘今年发布的《2023年春招人才迁徙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春招人才供需比连续三年上升,就业市场进入人才饱和周期,且新经济所有行业的人才均供大于求,[10]加之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客观上对于就业规模产生挤压效应:一方面在人才饱和期的实际情况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力求优化配置,人才层次、技能水平的差异导致容易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环境因素导致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显著增强,海归择业结构在行业与区域高度集中加剧了核心岗位“踩踏现象”,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再添一把火”。

    4.就业观念的怠惰和体制内卷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逐步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但是以往“精英教育”的意识仍然占据了高校毕业生的主流观念,加之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趋向现实化和功利化,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毕业生群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被称为“Z世代”的部分毕业生抱着“躺平”和“宁缺毋滥”的心态直面就业季,导致慢就业人数逐渐上升,考公考研成为了毕业生缓冲就业压力的首要选择,在这种形势下部分毕业生逐渐成为“尼特族”,甚至影响到其他正常就业乃至下届毕业生的精神状态。




    三、协同治理视野下高校就业生态发展提升的路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高校就业工作中各个生态点位需要多方联动整合资源,靶向发力畅通工作中的堵点和难点,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服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双向对接提供高质量平台。

    (一)抓实政策,精准把握就业方向

    将努力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就业优先政策,结合教育部、省级就业部门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就业进展统计工作,加强就业数据动态预警,及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情况研判。充分利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资源,以社会需求和城市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体化联动,确保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融合用好用足用到位。此外,政府层面需要主动协助高校积极拓展就业岗位,促进高校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扶助。

    (二)摸清底数,绘制人才岗位“供需图”

    学校生态点要通过校院联动、师生联动等方式精准掌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意向,形成“一生一档”就业台账。并通过校级就业平台与上级就业平台实现智能匹配,为未就业毕业生推送“量体裁衣”的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生态点要启动用人单位信息登记、开展用人单位岗位统计,通过省市级平台将本年度招聘需求予以上传和发布,在统一联动下通过多种形式进入高校开展线上、线下等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或宣讲活动。一方面通过建立需求信息库实现与毕业生的“双向匹配”,另一方面通过官方平台全程跟踪各高校就业进度,为招聘活动的开展提供准备。

    (三)云端架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就业形势的重塑与升级,高校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开拓和创新网络招聘市场,多方聚力扩大岗位供给,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持续推进招聘工作。

    首先是要创新“云端”招聘新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线上与线下招聘的融合已成为了招聘工作的常态,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元化形式搭建青年人喜爱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立体化、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务,为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赋能,如最近出现的虚拟人招聘、元宇宙招聘等等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探索。

    其次是要多方聚力扩大岗位供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人才工作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需要共同呼应的问题,高校和用人单位要主动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在举办线下招聘会的同时共同举办多形式的线上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主题、多区域的招聘信息和招聘机会。

    此外,还要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联动,通过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的互动和沟通机制,充分扩展高校就业大区域概念,通过汇集区域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通过画像匹配,深入推进云端荐岗,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丰富的就业资源。

    (四)推动发展,服务城市战略布局

    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要紧跟着时代的发展,根植于城市的发展。以上海为例,上海市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始终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四大品牌”“五个新城”“南北重点转型地区”等发展战略,扎实推动大力吸引集聚人才助推经济恢复重振若干政策举措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依托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各大高校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以及“海聚英才”系列活动,推送各类岗位资源,稳住留住各领域人才;面向科技信息、重点产业、金融服务、航运物流、卫生医疗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宣讲活动;通过释放政策效能扩展重点发展区域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落户的力度,精准服务于人才引进工作高能级建设,积极扩大岗位供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打造高校毕业生的发展之城和希望之城。

    (五)产学合作,做实“产学融合”大文章

    要在政产学研深度互动中增强发展动力,持续推动用人单位与高校在育才、选才到用才的全链条多向合作,努力实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绕市场转”,将高校打造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

    要推动政策为人才引流和区域发展开拓“绿色通道”,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共同聚焦产业领域协同育人,强化高校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适配性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实现育人、留才,为当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赋能用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源动力。

    (六)聚焦重点,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

    各高校在就业过程中要建立就业帮扶群体工作台账,重点关注就业困难毕业生基本信息搜集和就业帮扶措施落地。

    一是摸清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底账。全力推进台账式管理,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帮扶两本台账,“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实施精准指导、靶向服务、定点援助。

    二是实时监测未就业学生就业进度。通过就业帮扶工作台账实时掌握未就业学生的数据和信息,有意识地进行介入、引导和帮助,主动为有求职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流程性的便利,向学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有效利用发放求职补贴、开展技能培训和优先推荐岗位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帮助。

    三是全力推动就业资源整合力度。基层服务项目、校友企业等就业资源是帮扶台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高校通过整合可利用资源,开展多方助就业招聘活动,为重点帮扶对象提供针对性岗位信息。

    对于离校未就业学生做好沟通引导,督促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做好未就业学生与人社部门的交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就业指导服务。

    (七)就业育人,唱响青春旋律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精神,加强“就业思政阵地”建设。

    一方面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大学生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完成就业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和理性客观的就业思维,树立正确的个体就业价值观。

    另一方面依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着眼于国家人才战略,通过思想引导、优化流程等形式挖掘高校就业工作中丰富的育人资源,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此外,积极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通过情感共鸣、榜样示范等多种形式给与毕业生积极正向引导,与多单位协同联动,通过流程变革再造,为毕业生录取过程提供了高效便利的“一站式服务”,护航毕业生的“理想奔赴”。


    参考文献:

    [1][4][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12-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全面推广使用“24365就业平台”[EB/OL].[2022-07-25]https://www.lunwen11.cn/article/f0802925ea83e40261986486.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5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第一章第五条.

    [7]新华社.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2023年下半年经济工作新动向[EB/OL].[2023-7-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725/c1001-40042589.html.

    [8]上海市人民政府.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恢复态势[EB/OL].[2023-7-21]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30721/112f67ae43b14b2b8c9aebeb002f6cc8.html.

    [9]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猎聘: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EB/OL].[2023-8-3]https://www.163.com/dy/article/IB8070930511B3FV.html.

    [10]脉脉高聘.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EB/OL].[2023-6-4]https://www.163.com/dy/article/I6D84Q3A0511B3FV.html.

     

    上一条: 业务员试用三天就被公司劝退,只因“无有价值的社会关系”
    下一条: 光明网: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