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瞭望|就业“新世代”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13 点击次数:298

    就业“新世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淏煜
    当前,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存,部分劳动者还面临较大求职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场涉及就业环境、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心态、就业趋势的就业大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以0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将在全面融入国家升级大势中,逐步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就业“新世代”。



    从新需求到新供给,从新机遇到新挑战,就业“新世代”面对的,是一场有关就业判断力、应变力、创新力的综合考验。 新需求——高质量发展重塑就业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继续保持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等优势基础上,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快速发展,反映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展和成效。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首破20万亿;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16.1%提升到2022年17.36%。 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变局正在发生。一方面,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释放出一批更贴合青年就业者素质能力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比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其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位列前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工程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首次入榜。这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和集群化发展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对青年就业形成较强冲击。 比如,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不仅行政、文秘、客服、财务、审计等传统岗位面临被替代风险,动画师、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师等“新潮”职业也成了“AI高敏感岗位”。 此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缩减5%”,已经开始的地方机构改革也对“优化地方党政机关编制资源”提出要求。在严格控编背景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领域就业容量已经相对饱和。 初入职场的青年就业者,能否在加速重塑的就业格局中找准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与就业质量。 新增量——抓住机遇奔赴朝阳产业。新发展格局下产生的新岗位、新职业、新空间,提供了就业新增量。 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大趋势下,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绿色职业”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革新催生了大数据架构师、AI提示词工程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数字职业”;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国家发展战略剑锋所指,一众新岗位虚位以待。 整理收纳师、化妆造型师、宠物陪护师、玩偶医生、云气制造师、直播间布景师、多肉寄养师、游戏捏脸师、手机入殓师……近年来,就业容量较大的社会服务领域涌现出更多细分新职业,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为年轻人“量身定制”出更多就业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大批年轻人回归,打开农村就业创业新空间。乡村规划师、民宿管家、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等“乡村新职业”,刷新了人们对农村的原有认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看准新机遇奔赴朝阳产业,就能作出更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新挑战——就业能力内涵扩充调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求就业者持续提高专业能力,朝着“更专、更精、更强”方向纵深挺进,挖掘各行各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就业者跨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能力,推动各行业融合创新发展。 特别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结构的每个环节每个单元,推动传统行业加速转型,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也随之调整。 比如,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媒体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更多看重“文史哲”专业背景,转向更多需求理科生“技术流”。其中,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协同运营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全媒体运营师,行业缺口高达500万。 对青年而言,就业能力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学历,不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最强竞争力,具有“能力复合、快速适应、终身学习”等特质的青年,更受就业市场青睐。 新供给——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新时代十年,我国劳动者素质大幅提升,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人力资源财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目前的59.6%,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 在劳动者素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其内部结构特征也在调整。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用结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为强国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培育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见习机会,帮助青年积累实操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一系列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接续落地,正在促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新观念——就业心态日趋开放多元。2000年之后出生的青年开始进入职场,这一代青年整体生长环境更为优渥,他们对于就业的期待更有包容度。他们能以更放松的心态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尝试自由职业者、农创客、科技极客等看起来不那么“稳定”的职业。 他们与互联网共生,成长于以“原子化”为特征的网络社会,更加重视个体感受和生命体验,拥有更多表达观点的渠道。因此,就业“新世代”的职业规划更加个性、多元,希望通过职业选择实现自身价值,凸显“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与此同时,他们也面对着更加充分、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为了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一部分青年持续深造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一部分青年热衷考公考编以增加就业稳定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联系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合理的劳动报酬,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是包括青年就业者在内的就业群体的共同期待。

    拥抱新职业

    “面对新职业,不能有了完全确定性再动手,需要大胆尝试、勇敢行动。试过了,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坚持过,才知道能否成功。”

    “一艘大船的稳定性体现在风浪起伏中的稳定前行,而不是停在港口里一动不动。同样地,真正的稳定就业,不是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而是有能力跟上时代浪潮的变化,获得持续的就业机会。”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淏煜

    光标闪烁,键盘敲击,随着一行行代码的键入,上百个建筑项目数据在屏幕上闪烁…… 一名虚拟建筑师,正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在虚拟世界中建构起万丈高楼和秀丽山水。这项技术可以在虚拟空间再造现实世界,在电影和游戏制作、虚拟现实设备观影中,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 AI架构师、提示词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碳汇计量评估师、全媒体运营师、直播间布景师、民宿管家、宠物陪护师、多肉寄养师、游戏捏脸师、手机入殓师……近年来,随着科技应用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持续细化,一大批内容新颖、模式多样的新职业不断涌现。

    层出不穷的新职业为青年就业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选择。



    数字技术催生新职业 就职于网易伏羲的小王(化名),是一名入行半年的虚拟建筑师。这是一份目前广泛应用于游戏行业的新职业。虚拟建筑师是游戏世界的创建者,通过建构系统逻辑,设计游戏玩法,打造角色场景等,给玩家创造全新体验。此外根据客户需求,虚拟建筑师还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线上场景,例如为企业搭建专属的3D会议空间、线上发布会、展览会;为实体展览打造线上博物馆等。 他对这份新鲜的职业非常自信:“虚拟架构技术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蜿蜒巍峨的万里长城,抑或是现实世界中从未见过的风景,都可以通过虚拟架构技术和虚拟现实设备呈现在观众眼前,提供身临其境的极致体验。” 大学期间主修游戏与娱乐概念艺术专业的小王,接触虚拟架构技术后立刻被它深深吸引,“因为我可以借助这项技术虚拟再现整个世界”。小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看到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一起将虚拟世界的想象力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生产力。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一大批与数字化相关的新职业。由于工作形式灵活、可以实现个人梦想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这些数字化新职业深受青年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布的职业总数达1639个,比2015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新版大典标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师”等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 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员、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全媒体运营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人民数据研究院2023年6月发布的《新青年新机遇——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列举出过去一年间舆论热度排名前十的新职业。其中,与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职业占六席。 数据显示,在2023届应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增长最多的领域中,智能制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AI大模型分列前三,表明新技术发展开辟出的新赛道对应届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者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数字化新职业适合青年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化诉求,提供了更多符合青年就业预期的新岗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陈云认为。



    多元需求细分新职业 蚂小蚁(化名)是一名整理收纳师。接受采访时,她刚刚结束在客户家的整理工作。 客户家是一个面积72平方米的小户型公寓。这个三口之家的客厅里,堆积着玩具、零食、书籍和杂物,空间局促拥挤。在全面了解客户的整理需求以及家庭成员生活方式、日常习惯的基础上,蚂小蚁为小家庭定制出了整理收纳方案。 接下来的两天,她带领团队使用收纳盒、衣架、分隔盒等整理收纳工具,按照“清空-分类-取舍-收纳-陈列”等步骤,精细划分房间收纳功能区,将衣物由内到外、由薄到厚分类放置,再按照颜色由浅到深美观排列,最终实现全屋“人-物-空间”平衡。小公寓变得整洁有序、温馨舒适,客户十分满意。 近年来,一大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类新职业随之出现。比如,在家政服务行业,整理收纳、上门代厨、上门美容、上门遛狗等新型服务需求热度走高。 蚂小蚁十分看好整理收纳师的职业前景。在她看来,整理收纳不仅是一种服务,也是在传递一种“简约自在”的生活理念。她的团队在提供专业整理收纳服务的同时,还推出了与整理收纳相关的书籍、亲子课堂、视频教程等周边服务。 曾是一名通信工程师的蚂小蚁告诉记者,以前的工作稳定但有点枯燥,“一眼能望到头”,转行做整理收纳师是兴趣使然。经历了大跨度的创业转型挑战,最终支持她坚定做下来的,是对于这个职业的热爱。 “面对新职业,不能有了完全确定性再动手,需要大胆尝试、勇敢行动。试过了,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坚持过,才知道能否成功。”蚂小蚁说。 当下,与人的情感需求、关怀照顾等相关的服务行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能够满足多元需求的新职业从业者,成为稀缺资源。这种稀缺,在“一老一小”照护服务领域格外凸显。 老年陪诊师、老年助浴师、养老规划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照护服务出现了新职业。 以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为例,从业者需要对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评估,判断其失能等级。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老人的照料护理等级和服务类型评定,进而确定接受何种个性化养老服务。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专业判断,还关乎老年人相关养老服务补贴和长护险补贴领取资格。 据统计,全国至少有3000万老年人需要进行能力评估。但目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这一新职业还未形成完备体系,存在近百万人才缺口。 在“一小”服务领域,情况也是如此。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价值观以及服务水平均有较高要求。 比如,最新纳入职业分类大典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可以帮助家庭纾解孩子成长中面临的困惑,为家长提供系统专业且具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随着去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和“双减”等政策推行,我国近5亿户家庭,每个家庭都可能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潜在客户。业内专家预估,家庭教育指导师标准确定后,从业规模将超过一百万。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社会服务的进一步细分,与此相关的新职业还将不断涌现,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创新职业 热爱写作的95后阿仓(化名),是一名剧本杀作者。她与合伙人成立了“小吃车”作者工作室,已发行两部作品。 近几年,剧本杀这一沉浸式角色扮演游戏悄然兴起,玩家可以在几小时内体验到多样人生,超强的趣味性吸引超过5000万年轻人参与,阿仓就是其中之一。成为剧本杀作者之前,阿仓是一位新媒体运营总监,年薪30万元。一次聚会上,阿仓偶然接触到剧本杀,产生极大兴趣。 她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文字工作者,剧本杀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故事编写能力,还要兼任剧本测试主持人,这要求更好的表达和控场能力和一定的演技,是一个典型的复合能力型新职业。 “已经出现的一大批新职业,以及一些正在孕育中的小众职业,属于就业市场中的蓝海。虽然其就业机会总量还有待提升,但总体发展前景广阔。”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这些新职业是时代的产物,与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吻合。“作为从业者,我们非常鼓励青年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新职业、把握新机遇。” 新机遇的另一面,是新职业带来的能力挑战。 与传统职业侧重强调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新职业往往需要从业者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对青年就业者而言,更需要重视交叉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研学旅行指导师承担着“导游+教师”职责,不仅要具备导游专业知识,还需要懂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研学前,认真备课,熟悉旅行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引导孩子们完成课程内容;研学时,全程关注学生心理、生理动态,以便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研学评价。 快速发展的创新技术,也在倒逼青年一代提升新能力以胜任新职业。北大国发院与智联招聘今年7月联合推出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人工智能新技术适应性较弱;白领职业如销售业务、财务、软件和互联网开发、后勤、文秘、客服等已开始遭遇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冲击。 “未来社会的变化将会越来越快,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将是一种常态。青年应保持积极向上、敢想敢干的心态,调整预期去适应变化。”陈云表示,“一艘大船的稳定性体现在风浪起伏中的稳定前行,而不是停在港口里一动不动。同样地,真正的稳定就业,不是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而是有能力跟上时代浪潮的变化,获得持续的就业机会。” “我们身处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职业一定会持续进化。今天的新职业,在明天也有可能被替代。只有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才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充足的成长性支撑,有能力胜任层出不穷的新职业。”李强表示。

    奔向新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某一专业的人才,而是与整个产业链对接的人才链。”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

    龙头企业的引进,带动了更多相关项目落地,改变了当地的就业“小气候”

    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科研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端需要因应新需求塑造新人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畅 吴慧珺 十月金秋,天高云淡。又是一年秋招季。 去年毕业于合肥学院的李志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入职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的一年间,他眼见自己所在部门人数从几十人迅速扩充至一百多人。 入校时,李志强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得知合肥学院与大众集团联合培养工程师计划后,他果断报名参加。“对于喜欢汽车这个行业的学生来说,头部汽车公司落地合肥,意味着很多就业机会,必须抓住新产业机遇。”李志强说。 “随着多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落户安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培养更多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但是经过更深入的调研,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某一专业的人才,而是与整个产业链对接的人才链。”合肥学院先进制造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主任谷曼教授说。 安徽省合肥市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拥有江淮、蔚来、比亚迪、长安、安凯、大众(安徽)等一批整车企业,整条产业链集聚起500余家企业,吸引了众多青年汇集于此,豪情满怀奔向新产业。新产业带来新岗位 新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新岗位需求正在不断显现,对青年就业形成强大吸引力。 蔚来是新能源汽车的“标杆企业”,也是合肥市全力打造的“地标企业”。在2021届~2023届三年的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中,蔚来的招聘对象覆盖海内外各级各类院校,围绕电动化、智能化、汽车、营销等交叉领域的岗位需求,面向研发、互联网、机械、文商科等多个领域和专业,近3年的招录毕业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 “蔚来是一家‘年轻’公司”。蔚来人力资源副总裁周全坦言,之所以这样说,不仅由于公司创立时间短,也在于相比传统汽车公司,公司中的年轻人占比更高,90后占比超60%。“近年来,蔚来每年都会录用大量校招同学。”周全介绍。 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及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预计到2025年,节能及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将达120万人,目前仍存在103万人左右的缺口。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不仅撬动了汽车行业巨变,也催生了车辆维护保养人员、充电桩维护人员、换电技术配套人员等新产业工人的人才需求。”中国东方教育集团万通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陶青说,该集团在全国开设多所汽车职业教育学校,目前常年在校生约有6万人,每年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业的超过1万人,“仍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 在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韩震看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及其产业链,为拓展就业岗位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电力装备等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同样存在较大人才缺口。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新企业改变就业“小气候” 位于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的比亚迪大道,满载着汽车零部件的大货车川流不息。比亚迪合肥基地总装车间的下线通道上,工人们忙着为即将下线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最后的检验检测。不到1分钟的时间,这里便能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销售至全球各地。 过去,下塘镇村民靠外出打烧饼为生。如今,得益于比亚迪合肥基地的入驻,这个“烧饼小镇”变成了“制造业新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下塘镇党委书记樊邵斌,见证着这座曾经人口流失的小镇,变成了产业人口集聚地。“2022年比亚迪合肥基地投产后,镇上新增了2万多名就业人员。”樊邵斌告诉记者,在用工高峰期,镇社保所工作人员也帮着企业在人流密集区域“摆摊”招人。 龙头企业的引进,带动了更多相关项目落地,改变了当地的就业“小气候”。 如今,聚集到长丰的不仅有产业工人,也有高管、工程师、专业技工等高端专业人才。新能源电驱动研发总监、售后服务工程师、数控专员、一线操作工……根据比亚迪合肥基地的招聘计划,一系列岗位需求还在持续释放。 2020年,下塘镇常住人口4.2万人,2023年6月时已达6.5万人,增幅达55%。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小镇,释放“年轻”动能。渐渐地,小镇路边的烧烤摊支起来了,宾馆酒店开起来了,排成长龙的出租车队伍也来了。目前,下塘镇有12条道路同时在建,还有15条道路即将开建。 从卖烧饼到造汽车,下塘镇站上了新产业的风口,加速向“千亿制造小镇”转型迈进,产业发展红利惠及小镇百姓。 夜晚,行走在小镇街头,叫卖声、谈笑声,盘子和碗的碰撞声不绝于耳。 “以前,镇上人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夜生活也丰富起来了,今年一年内就新开了近40家烧烤店。”57岁的长丰县下塘烧饼餐饮协会葛德贵说,“现在,小镇人或是进入工厂工作,或是把闲置房屋出租,或是在家门口做起小生意。就连打烧饼,都比以前挣得更多,一个烧饼炉一年收入能达20万元。” 记者看到,与比亚迪合肥基地一街之隔的配套商业街项目“夏塘里”刚刚开业,已正式投入运行。据了解,预计比亚迪合肥基地三期等项目全部满产后,将有近10万产业工人汇聚下塘,给这个“烧饼小镇”带来更多红火光景。新需求塑造新人才 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就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科研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端需要因应新需求塑造新人才。 ——科研型人才推动系统性研发。“行业内,经常提及一句话——软件定义汽车。由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非常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因此产业所需的人才也在由‘硬’变‘软’。”周全介绍,蔚来一直坚持“全栈自研”,加大底层技术、长期技术投入,持续招募科技研发类人才。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从业者,需要具备电动汽车技术、软件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相关技术背景知识。蔚来正在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聚焦行业核心技术问题,推动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科研型人才。”周全说。 ——复合型人才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在与企业的长期紧密合作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谷曼认为。 如今,汽车已从传统的机械产品,逐渐转变为集机械、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科学、能源动力、交通运输、材料等诸多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移动空间和运载出行系统。围绕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正在重新建立,其学科交叉广度和融合深度迅速扩展,需构建适应相关产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谷曼说,她所在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是机械工程、电气控制工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类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充分地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售后总监代建亮,称自己的团队为“飞行医生”,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解决动力电池包售后问题。“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存在高压,传统4S店维修人员一般会有心理上的畏惧。动力电池系统牵涉电路、电化学、机械等多学科知识,需要行业上下游共同培育具有复合能力的维修工。”代建亮说。 ——应用型人才提升产业工艺水平。“无论什么层次的人才,到企业后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应用型。所以,特别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谷曼说。 在以培养汽车技术工为主的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里,记者看到许多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被搬进了校园作为实训工具。陶青介绍,2015年前后,万通汽车教育全国院校陆续开设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实训室体系,打造全景式的产教融合环境,“把学校建到企业去、把企业搬进学校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比亚迪落户合肥后,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已经提供了约3000名学生,涵盖了从生产到维修的各环节。”陶青说,该校已与比亚迪开展深度合作,提前为比亚迪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端。 2015年起,蔚来连续冠名支持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并在2021年开启支持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FSAC),鼓励大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一个展示、接触、学习前沿新能源技术的平台,为中国汽车工业全能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2022年,蔚来正式成为德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合作伙伴,助力全球汽车工业新生力量成长。 2021年,奇瑞汽车与安徽工程大学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组建“安工程·奇瑞汽车行业设计师班”,提前共同培养学生的设计师意识、设计师素质和设计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设计师。 2021年7月16日,合肥学院、合肥市经开区、大众中国和大众安徽共同签订《关于联合推动在合肥学院设立大众学院的合作意向书》,在合肥学院建设大众学院,打造国内领先、面向未来汽车技术的实体化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汽车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谷曼表示,希望能够各级政府牵线搭桥,构建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交流平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集群为样本,不断细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与相应高校对接,通过及时沟通的平台、快速响应的机制、定期交流的模式,共同为企业培养“拿来就能用上”的人才。

    塑造新供给


    着眼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一系列就业优先战略相关政策相继落地实施,中国正在系统性解决青年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培养塑造更多具有能力复合型、快速成长型、终身学习型等新特征的青年人才

    “响应国家战略、满足行业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新增专业的重要原因。”

    紧密对接新发展、新业态、新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是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关键

    实习见习已成为毕业生简历中的“必填项”和需求方眼中的“加分项”,有助于弥补青年“眼高手低”的就业弱项,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就业能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白佳丽

    2023年盛夏,1158万名高校毕业生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他们中,有人已经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仍在求职路上。 据教育部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长82万。据国家统计局介绍,今年5月,我国16~24岁的青年人总量为9600多万,其中有3300多万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短期观察,随着大量青年人力资源进入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然而从长期看,一场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开启。 大幅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多实习见习实践机会……着眼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一系列就业优先战略相关政策相继落地实施,中国正在系统性解决青年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培养塑造更多具有能力复合型、快速成长型、终身学习型等新特征的青年人才。专业增减满足战略需求 今年9月,天津理工大学首批68名老年学本科专业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升,但养老护理、管理人才紧缺,特别是本科层次的专业养老人才以及智能化养老高素质人才备受青睐。”天津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彬介绍。 2021年,天津理工大学成为华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老年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响应国家战略、满足行业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新增专业的重要原因。”李彬说。 不久前,“数十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话题引发热议。教育部等五部门今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在此之前,一些高校已开始进行专业增减调整。近年来,天津理工大学先后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应急技术与管理、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专业。今年,该校新设立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侧重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输送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事故调查等的专业人才。 大学学科调整,有增亦有减。 天津市教委今年印发的《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进行调整。比如,天津理工大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动停招、撤销就业率过低、招生质量不高的专业。2019年至今,该校已陆续停招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波传播与天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4个专业。 全国多地也提出推动高校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不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科专业。比如,北京今年公布的市属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共撤销北京服装学院英语、商务英语等10个本科专业。 建设更多打破“门户”的交叉学科,是青年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重点。 针对高校专业多、细、窄问题,交叉、融合学科可以打通专业壁垒,推动人才培养综合化、项目化、前沿化,塑造“经世致用”的人才,为青年就业拓展更广阔空间。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何芳介绍,天津大学成立了学科交叉中心,下设储能技术、智能建设与安全、医工融合、智能+、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数学等6个学科交叉分中心,希望实现一个专业学生由多个学院老师共同培养,通过多学科“碰撞”产生重大原始创新。 “我本科就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期间学习建筑学,博士期间从事明长城全线数字化研究。专业间越来越畅通的‘交叉’,让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创新空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生张梦迪说。职教改革增加技能供给 “这个是地平仪,是飞机中指示机身俯仰和倾侧状态的仪表,对保证飞机飞行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架庞巴迪CRJ-200飞机成为学生航空专业认知第一课的重要载体。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需求快速匹配。 2021年,航空航天产业被列为天津市深耕的1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学校瞄准这一行业机遇,与企业共建了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群,引入多架实习飞机、实习发动机等实训教学设备,建设专门实训室,开展飞机钣金与铆接、标准线路施工、航空电子维修等技能训练。 为了让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尽量保持“同步”,学院与上百家企业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深入调研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前沿变化,在此基础上审慎研判调整专业设置。 今年5月,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京津冀航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各自优势,推动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与共享,提高航空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航空制造与维修领域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这一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千文介绍。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专业总体调整幅度超过60%。《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一系列职教改革总体规划、具体措施陆续出台,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输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紧密对接新发展、新业态、新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是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关键。 天津职业大学是全国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近年来,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天津职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该校校长郑清春介绍,学校依托天津市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不仅为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文化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利用职业院系的实践优势,为140多家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攻关,让学生在“解难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锻炼,提升就业竞争力。 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崔双因此获益。今年夏季毕业的她,已进入天津药物研究院下属公司实验室工作。“填报志愿时,我就被学校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吸引。这个领域发展前景广阔,不仅‘好就业’还能‘就好业’。” 在校期间,崔双多次参加国家级和市级专业技能比赛,专业素养快速提升。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实习,她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最终凭借优异表现被心仪的公司留用。

    迎接新人生


    越来越多青年抱着更加开放的就业心态,为热爱、为理想逐水草而居,拓宽人生广度,开阔人生视野

    “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与大学生持续扩招,叠加疫情以来延迟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相关,但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选择自我发展方向越来越强的责任感和更加审慎的态度

    “想学会游泳,第一步是下水。也许会呛水,但站在岸边永远到不了对岸。”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亚楠

    定向选调生——这是张青松选定的职业方向。 张青松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方向2023届博士毕业生。名校、高学历、热门专业三重“光环”加持,有南方企业向他伸出百万年薪的“橄榄枝”。他却选择留在西部。 对张青松而言,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导向,以更开放的就业心态迎接更开阔人生体验的决定,发端于在校期间的一次社会实践。 当时,他作为负责人组织学生深入村镇开展调研,学生们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将百余筐脐橙一销而空。剩下最后一筐,村民说什么也不肯卖。“下播后才知道,这是村民特地留给我们的。”张青松告诉记者,那是他吃过的“最甜的脐橙”。 此后,他开始考虑,自己还能为西部做些什么?2023年7月8日,张青松作为选调生,出现在了第三届陕西高校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 “学霸”支援西部建设,是当今青年以更广阔视野面对就业这一“人生大事”的一个剪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越来越多青年直面未知与改变,以更开放、积极、自信、拼搏的心态求职就业,迎接属于“新世代”的新人生。为热爱逐水草而居 2022年底,58同城、中华英才网聚焦2021、2022及202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和趋势,发布《2022中国大学生就业趋势调研报告》。报告指出,19%的毕业生认为,对工作内容感兴趣并能从中持续学习、提升能力,是第一份工作最看重的因素。同时,毕业生求职心态发生转变,求职方向更加灵活,跨专业求职占比逐年增加。 26岁的张宇佳是其中之一。2021年毕业于陕西省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后她在杭州工作半年又回到西安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观看了一场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比赛,被职业选手为夺冠而激烈拼搏的精神状态所感染。 “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向热爱靠近’,找一份与这个比赛相关的工作。”张宇佳说。 求职中,张宇佳遇到过几次不错的机会,比如专业对口的传媒公司,还有相对稳定的教师岗位。2022年11月,她选择入职西安聚猩智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KPL的社交媒体账号。做视频、写文案……“工作内容跟KPL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也算‘曲线救国’。”张宇佳说。 依托专业所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张宇佳看来,这样的工作更有价值。与KPL“更强相关”,是她为自己规划的职业路径。 近年来,青年的职业选择日益呈现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张宇佳一样,在择业时更加兼顾自身兴趣爱好,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今年7月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悦己”成为就业选择新趋势八大关键词之一。 在西安市创新人才研究院院长李佩霖看来,在薪资等经济价值之外,新一代年轻人对就业环境有着更高要求。比如未来发展空间、生活成本、区域资源(教育、医疗等)、职业幸福指数、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匹配度等,都是影响他们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青年为热爱‘逐水草而居’,以积极开放的就业心态拓宽人生广度,开阔人生视野。”李佩霖说。调整节奏找准方向 近年来,一部分青年告别传统的“毕业即工作”模式。记者调研发现,“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与大学生持续扩招,叠加疫情以来延迟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相关,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选择自我发展方向更加审慎的态度。 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王雁鸿刚刚通过硕博连读的考核,成为城市水力学方向的博士一年级新生。 本科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王雁鸿2019年就业,被公司派往国外参与能源项目建设及运营工作。“当时我缺乏对行业的充分了解,很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王雁鸿说,工作两年后,他选择“慢”下来。 2022年,王雁鸿考取了西安理工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慢下来,是为更坚定地前行。”他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内涝和海绵城市的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意义。“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希望我的科研方向可以为城市水利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研究生就业办公室主任詹奉珍认为,“慢就业”要“慢”得有意义。“无论是选择读研、考公还是就业,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明确的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她说。 “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类企业不断涌现,‘慢就业’现象一方面跟就业观念和市场需求的错位失衡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李佩霖说,“慢”一点,调整节奏、找准方向,更好地规划未来,能跑得更远更坚定。脚踏实地擘画人生蓝图 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小君(化名),现在处于“无业”状态。不过,她对自己的未来非常乐观。 “我从大二开始就兼职做文案外包,到现在已经拥有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月均收入八千元左右。”这给了小君慢慢靠近理想职业发展路径的底气。 高考后,小君阴差阳错进入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求学过程中,她确定自己不喜欢从事本专业工作,一直在找机会接触传媒类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要不断在工作中学习积累,提高能力、获得成长。”小君说。 兼职三年多来,小君的职业规划更加明确:“我已经有了一些跟品牌方合作的经验,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接触更大的项目、积累更多经验。”她打算休整几个月,然后出发去上海或广东求职,更快提升自身竞争力。 “想学会游泳,第一步是下水。也许会呛水,但站在岸边永远到不了对岸。”詹奉珍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博建议,增加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效联动,树立“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择业就业观念,帮助青年以更开放、积极、自信、拼搏的心态实现高质量就业,拥抱属于每个人的星辰大海。

    刊于《瞭望》2023年第44期

    上一条: 试用期不缴五险一金?当心这些“坑”
    下一条: 北京日报:新专业学生毕业在即,职业发展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