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黑龙江就业促进条例
    黑龙江就业促进条例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4-03 点击次数:3368

    黑龙江就业促进条例

        2004年4月2日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劳动者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就业,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行为。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就业调控、就业服务、就业扶持等与促进就业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户籍所在地等不同而受歧视。劳动者依法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就业帮助的权利。劳动者应当加强劳动技能学习,提高劳动就业能力。

        第五条 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就业,应当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的方针,将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确保就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加,实现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就业促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按照职责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第二章 就业调控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公共投资政策和确定大中型投资项目布局时,应当将促进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鼓励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提高社会就业率。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劳动保障、计划、经贸、统计、人事、教育、民政、财政、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组成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就业工作,协调处理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失业预警机制。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与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包括下列内容:

        (一)人力资源的数量、分布、结构、素质和变化趋势;

        (二)就业岗位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四)其他就业情况。

        第十三条 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制定劳动预备培训计划,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第十四条 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事国家规定的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的,应当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国家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就业,采取措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到城镇就业。禁止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做出歧视性规定。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做好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军人家属和归侨侨眷等特殊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

        第十七条 鼓励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依法组织劳动者到其他地区或者境外就业。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使用实习生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用人单位使用实习生的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同一批实习生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国家对实习生的使用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前款所称实习生,是指大中专院校、职业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到企业实习的尚未毕(结)业的在校学生。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用工手续,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为劳动者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金,提供劳动保护。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应当依法进行。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裁减人员的原因、方案等情况,听取工会和职工的意见,依法支付与被裁减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用人单位依法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三章 就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服务事业的发展,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和用工服务。

        第二十二条 大中专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引导职业教育机构扩大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

        第二十四条 职业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社会职业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保证教育和培训质量,提高毕(结)业生的就业率和自主创业能力。

        第二十五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依法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以暴力、胁迫、欺骗的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

        第二十六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举办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的,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机构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用工信息、择业指导、求职登记、办理用工手续、失业登记、发放保险金等服务,并开展劳动技能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社会保障事务代理。

        第二十八条 具有本省户籍的大中专院校毕(结)业学生满六个月未能就业的,可以持毕业证、户籍证明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前款规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提供免费的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第二十九条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就业服务、再就业援助等工作,发挥基层组织的就业服务功能。

        第四章 再就业扶持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就业状况,筹集必要的再就业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银行小额贷款担保、购买公益性岗位、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建设等就业促进工作。

        第三十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供职业介绍服务,提高其自主创业能力和专业劳动技能。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对失业人员免费进行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对失业人员免费进行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由政府给予补贴。

        第三十三条 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凭《再就业优惠证》和有关注册登记证明,享受免征有关税收和免收教育费附加及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

        第三十四条 鼓励失业人员承包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失业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职业的,可以享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相应优惠。

        第三十五条 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符合国家和省规定条件的,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税务、财政部门审核,享受减免有关税收和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的优惠。

        第三十六条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条件的,经经贸、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第三十七条 鼓励失业人员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形式就业。失业人员以前款形式就业的,用人方应当与其订立用工协议,并按照约定支付劳动报酬,但小时劳动报酬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就业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开发就业岗位,对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援助。

        下列岗位应当优先用于再就业援助:

        (一)政府出资购买的岗位;

        (二)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所需的岗位;

        (三)政府及其部门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所需的岗位;

        (四)政府及其部门开发的其他岗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使用实习生数量和期限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可以按照每人每日十元的标准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国家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按照每人每日二十元的标准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

        第四十二条 劳动保障等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履行职责的;

        (二)核准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享受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上一条: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
    下一条: 吉林省就业促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