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做好就业工作是高校服务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9-01 点击次数:819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5月举办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要求汇聚更多就业渠道和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将对就业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近日,“就业率高压倒逼高校追逐高毕业率”等观点,引发了一些对高校就业工作的社会思考——就业到底是不是高校的职能?专业存续与该专业的就业率应不应该挂钩?毕业率的高低是否真能决定高校就业率的表现?

     

    就业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实际上,无论是广义的就业——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做准备)、就业思政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求职提供服务),还是狭义的就业——就业服务,本质上都可以理解为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要“用大学的人才资源去解决威斯康星州家家户户关心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或“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

     

    从家庭角度看,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解决的是千家万户的教育需求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从社会角度看,就业是用人单位招聘到胜任岗位要求的高校毕业生,解决的是数以亿计社会用人单位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人才需求问题。

     

    解决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无疑是服务社会,并且是一种价值更大、更直接的社会服务。从这种角度理解,就业与“更基础和长远的人才培养质量”或“‘就业力’的培养”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把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对立与人为割裂是值得商榷的。

     

    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咨询、职业培训等相关服务,是国内外高校共同的一项责任和功能。“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更是我国高校的法定职责,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学科专业调整是普及化阶段高校功能转向的需要

     

    诸如“一些高校把专业存续与该专业的就业率挂钩,导致其砍掉了若干就业情况不佳的基础学科专业,这无疑是办学观念的扭曲和错位”等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学科专业调整更可能是普及化阶段我国有些高校将功能定位转向就业导向。

     

    把就业情况不佳的基础学科专业砍掉,是对普及化阶段普通大众高等教育需求转变做出的反应。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部分适龄青年都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对普通大众而言,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满足“闲暇时的兴趣爱好”,不是成为国家的“自然贵族”,而是“谋福祉或在国家发展的宽广舞台上获得恰如其分的表演机会”。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也认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将转向为大多数人面向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因此,高校调整学科专业,包括砍掉就业情况不佳的基础学科专业,是为更好地满足普及化阶段普通大众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高等教育需求。

     

    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高校面对资源约束做出的理性选择。对一些地方高校的基础学科来说,没有足够的实验室、导师等基本资源,“探索和扩大人类知识领域的任务”根本无法开展。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新凤等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时间短、主要由新建高校承担。普及化进程在短短的17年内完成,办学规模能短时间实现快速扩张,但配套资源的准备和积累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普及化初期,受办学条件限制,大部分高校现有资源无法支撑学生从事“探索和扩大人类知识领域的任务”,只能转向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做准备。

     

    1999以来,我国新建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并很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截至2015年,在全国1219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比55.6%),占本科教育的半壁江山。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由地方性高职高专合并或升级而来,建设时间短、投入不足,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办学条件底子薄。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准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一条最优发展之路。

     

    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出台,强调“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将基础科学研究提到新高度。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代表,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其颠覆性技术和创新更需要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

     

    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本质上是“少而精”,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还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率是高校功能定位结果的直接体现

     

    普及化阶段特别是普及化初期,我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从社会角度看,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角度看,应该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准备。但无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还是为学生职业做准备,最终均体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表现。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率)也是高校育人成果的最终检验。

     

    社会经常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业率高,从家庭角度看,说明找到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千家万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得到了回报;从社会角度看,用人单位招聘到了能胜任岗位要求的高校毕业生比例高,数以亿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就业率也是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有些大学评价机构就是通过调查雇主“从哪些院校获得最有能力、创新力和效率的毕业生”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

     

    就业率作为高校功能定位结果的客观指标,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国家和社会用其来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情况,以及用来了解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情况。目前围绕就业率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就业率好不好或要不要就业率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统计与正确使用就业率。

     

    有些地方“把就业率作为硬性要求和评价指标”,是错误地把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的唯一指标。针对有些地方“就业注水”的舞弊作假的违规行为,可以通过严肃查处来解决。

     

    至于“就业率考核周期”,本质上是统计就业率的时点,所谓“初次就业率”就是将毕业生离校作为时点而统计的就业率,纯属管理或技术问题;而“慢就业”则要加强就业育人,年轻人不能躺平、不能啃老,青春不能浪费,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素质的有效方法。

     

    就业率保持稳定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地各高校艰苦奋战的结果

     

    根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不能顺利毕业的毕业年级学生,按结业或肄业标注计入高校毕业生中,因此,提升毕业率并不能影响高校毕业生数,提升毕业率并不能实质上提升就业率,“一所毕业率低的高校很难有良好的就业率表现,就业率在相当程度上会倒逼毕业率”的观点不攻自破,且也没有迹象表明近几年不能顺利毕业的高校学生数或比例明显异动。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导致经济下行等因素重叠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取得了超预期的不俗表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各校及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和努力的结果。

     

    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将就业列为“六稳”“六保”之首,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教育部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积极拓展“互联网+”就业渠道,指导各地各高校压实工作责任、抓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面向社会用人需求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困难群体帮扶,促进人岗匹配对接。如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得以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文 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胡海青)

     

     

    上一条: 教育部长陈宝生:抢抓关键冲刺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
    下一条: 全方位服务 精准性定位 个体化指导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每位毕业生量体裁衣找工作